萍是萍乡的简称
萍乡、浏阳及醴陵地区的简称
萍浏醴是江西萍乡、湖南浏阳以及醴(lǐ)陵地区的简称,历史上在此地区发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战役——萍浏醴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排名较好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简介
萍浏醴是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lǐ)陵地区的简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lǐ)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排名较好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历史背景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这时,湖南的革命条件也日益成熟,革命形势日趋高涨。于是,同盟会东京本部抓住这一时机,在以长沙为重心的湘赣边界地区又策动和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即排名较好的萍浏醴大起义。
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浏阳、醴陵、萍乡地区,山堂林立、民风强悍,是哥老会在长江中游的一支——洪江会的活跃之区。1904年黄兴领导的华兴会起义失败以后,洪江会首领马福益被捕殉难,其会党群众“誓复仇,益倾向革命党,继续图大举。”省城长沙,自“公葬陈姚”和“禹之谟狱”之后,士气更为高涨,对清统治者更为仇恨。1906年初,长江中下游地区连降暴雨,洪水泛滥,长达数月之久,长沙与浏醴萍一带灾情十分严重,百姓到处逃亡。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起义过程
1906年春,同盟会东京本部为发展湖南革命形势,特派革命党革干刘道一、蔡绍南回湘“运动军队,重整会党”,准备再次起义。离行之际,黄兴特别指示他们:“欲规取省城,宜集合会党于省城附近之萍、浏、醴各县,与运动成熟之军队联合,方可举事。”
同年夏,刘道一、蔡绍南回到湖南,随即在长沙水陆洲附近的一只船上,召集在长沙的革命党人蒋翊武、覃振等和会党首领龚春台等共38人举行会议。这是一个关系起义全局的重要会议。会上,分析了湖南的革命形势,传达了黄兴关于起义的指示,制定了起义的策略方针,决定发动浏阳、醴陵、萍乡一带的会党,联合省城同情和支持革命的士兵,在阴历十二月底清吏“封印”之时举行起义,“占据省垣重地”,光复全省。会议之后,刘道一留驻长沙主持全局,并负责与同盟会东京本部及各方面的联系。蔡绍南则回到他的家乡萍乡县上栗市,与原来在这一带从事会党工作的魏宗铨一起,负责发动和组织会党。
当时,萍、浏、醴一带会党众多,互不相辖。为了把各派力量联合起来,纳入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蔡绍南等以力量较好强
萍是萍乡的简称。 萍乡市,是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毗邻湖南省。东与宜春、南与吉安相邻,西与湖南醴陵、北与湖南浏阳接壤。紧靠长株潭,对接长珠闽,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因古代萍乡生有一种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乡而得市名。 萍乡是江西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首批内陆开放城市、文明城市、国度卫生城市。萍乡市作为湘赣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萍乡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近代史上,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和秋收起义策源地。